1. 成语大全 / 成语列表2 /

心平气和的意思、近义词、反义词、造句

心平气和

【心平气和拼音(读音)】:xīn píng qì hé

【心平气和近义词】:平心静气、从容不迫 类似成语

【心平气和反义词】:气冲斗牛

【心平气和成语用法】: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含褒义

心平气和的意思解释、造句、出处典故、成语接龙

心平气和的意思解释:

心情平静,态度温和。指不急躁,不生气。

内心平静,态度温和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:“君子听之,以平其心,心平德和。”三国·魏·阮籍《乐论》:“言至乐使人无欲,心平气定,不以肉为滋味也。”唐·权德舆《叔父故朝散郎华州司士参军府墓志铭序》:“故秘书包公谓公内外循理,心正气和,君子以为知言。”宋·程颐《明道先生行状》:“荆公(王安石)与先生虽道不同,而尝谓先生忠信。先生每与论事,心平气和。”宋·楼钥《答綦君更生论文书》:“如伊川先生之《易传》,心范太史之《唐鉴》,心平气和,理正词直。”宋·苏辙《既醉备五福论》:“醉而愈恭,和而有礼,心和气平,无悖逆暴戾之气干于其间。”宋·杨枋《与赵明远书》:“伏领赐翰,句句谦卑自牧,想判府作此书时,心和气平。”宋·苏辙《汉武帝论》:“士大夫心平气定,高不为名所眩,下不为利所怵者,类能知之。”宋·曾协《云庄集·五·左朝请大夫前知建昌军陆公行状》:“公醇厚端靖,内外完好,心平而气舒,虽久处者,未尝际其喜怒。”宋·张f《南湖集·四·读乐天诗》:“学博才兼裕,心平气自温。”明·何良俊《四友斋丛说·尊生》第三十二卷:“《养情篇》云……左右供使之人,得清净子弟小心少过谦谨者,自然事闲,无物相恼,令人气和心平。”清· 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三十三回:“至于当差使,也说不到‘亵尊’二字。外国人瞧不起我们中国的官,也不自今日为始了。这件事我碰着了,倒还是心平气和。”鲁迅《华盖集·这个与那个》:“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,于较新的机运就那么疾首蹙额。”亦作“心平德和”、“心平气定”、“心和气平”、“心正气和”、“气和心平”、“心平气舒”、“心平气温”。

心平气和成语释义:

心平气和,谓思想或精神平静没有不安或压抑的感情;也指抑制或重新克制住了自己的感情;平静下来。心里平和,不急躁,不生气。语出宋程颐《明道先生行状》:“荆公与先生虽道不同,而尝谓先生忠信。先生每与论事,心平气和。”

心平气和出处:

宋·苏轼《菜羹赋》:“先生心平而气和,故虽老而体胖。”

心平气和典故:

心平气和造句:

一想到事情的前因后果,他也就心平气和了。

心平气和成语形式:
ABCD式的成语
心平气和成语繁体:
心平氣咊
心平气和成语正音:
和,不能读作“hè”、“huó”、“hú”。
心平气和感情色彩:
中性成语
心平气和成语结构:
联合式成语
心平气和常用程度:
常用成语
心平气和类似成语:

【心和气平】: 和:温和;平:平静。心情平静,态度温和。指不急躁,不生气,身心安宁

【心平气定】: 心气平定,没有杂念。

【心浮气盛】: 形容人性情浮躁,态度傲慢。

【心浮气粗】: 形容人不细心,不沉着。同“心粗气浮”。

【心浮气躁】: 形容人性情浮躁,做事不踏实。

【心粗气浮】: 形容人不细心,不沉着。

心平气和成语接龙:

心平气和→和而不同→同床异梦→梦想颠倒→倒屣相迎→迎新送故→故剑情深→深根宁极→极情纵欲→欲速不达→达权知变→变生意外→外宽内明→明法审令→令人作呕→呕心抽肠→肠肥脑满→满腹牢骚→骚翁墨客→客死他乡→乡书难寄→寄雁传书→书声琅琅→琅琅上口→口腹之累→累瓦结绳→绳愆纠违→违条犯法→法灸神针→针芥之合→合胆同心→心服口服→服低做小→小廉大法→法外施仁→仁心仁闻→闻风而至→至高无上→上下同欲→欲言又止→止渴望梅→梅妻鹤子→子夏悬鹑→鹑衣鷇食→食毛践土→土生土长

心平气和成语相关问题

以上详细介绍了心平气和成语是什么意思解释、心平气和读音拼音怎么写,心平气和近义词、心平气和反义词、心平气和成语用法等等。

本文由华胄成语词典网站发布,版权属于原作者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chengyudacidian.cn/p/xinpingqihe.html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QQ号:

工作日: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