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利令智昏拼音(读音)】:lì lìng zhì hūn
【利令智昏近义词】:见利忘义、利欲熏心 类似成语
【利令智昏反义词】:见利思义、舍生取义
【利令智昏成语用法】:作谓语、定语;指贪财
利令智昏的意思解释、造句、出处典故、成语接龙
- 利令智昏的意思解释:
因贪图私利而失去理智,把什么都忘了。 >> 利令智昏的故事
令:使。智:理智。昏:昏乱,神志不清。因贪利而使头脑发昏,干出丧失理智的事。《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:“太史公曰:平原君翩翩,浊世之佳公子也,然未睹大体。鄙语曰:‘利令智昏。’平原君贪冯亭邪说,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,邯郸几亡。”《北史·孙腾等传论》第五卷:“鄙语曰:‘利以昏智’,况(娄)定远非智者乎。”晋·孙绰《答许询诗(其一)》:“机过患生,吉凶相拂;智以利昏,识由情屈。”清·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》第二十三卷:“此其设阱伏机,原为易见;徒以利之所在,遂令智昏。”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四回:“这藩台是不能久的。他便利令智昏,叫他的幕友,官亲,四下里替他招揽买卖。”《红楼梦》第六十四回:“自古道:‘欲令智昏’。贾琏只顾贪图二姐美色,听了贾蓉一篇话,遂为计出万全。”亦作“利以昏智”、“智以利昏”、“欲定智昏”。
- 利令智昏成语释义:
利令智昏,我国古代成语,出自司马迁《史记》,常用以比喻被利益蒙蔽了智慧头脑,做出错事。
- 利令智昏出处:
《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:“鄙谚曰:‘利令智昏。’平原君(赵胜)负冯亭邪说,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,邯郸几亡。”
- 利令智昏典故:
战国时代,各诸候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,经常发动战争。秦国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,占领了韩国的一块土地野王。在野王邻近有另一块土地上党,他们的地方官员看到野王轻易地就被秦军攻下,怕上党也守不住,就写信给赵国,表示愿意归顺,希望得到赵国的庇护。
赵国的君臣们对于要不要接受上党的归顺,意见不一,大家展开激烈的争论。平原君赵胜说:“上党这么大块的地方,我们不用出一兵一卒,就可以得到,为甚么不要呢?”平阳君反对说:“就是因为不花力气得到好处,轻易要了,恐怕会招来大祸。”赵王因为不想失去这块到嘴的肥肉,便支持平原君的主张,并且派他去接收上党,把它划为赵国的领地。秦国知道后,认为赵国存心和自己作对,就命令白起率大军去攻打赵国。结果赵国的四十万大军全部被秦军歼灭,国都邯郸也被围困,后来平原君带毛遂去楚国,说服楚王联赵抗秦,最后楚国出兵,才解除了赵国的邯郸之围。
赵王和平原君因为贪图眼前可以获得上党土地的利益,而差点导致赵国灭亡。后人便形容他们的行为是“利令智昏”。
- 利令智昏造句:
独苦国人无识者,利令智昏,则不免受其饵矣。(章炳麟《敬告对待间谍者》)
- 利令智昏成语形式:
- ABCD式的成语
- 利令智昏成语繁体:
- 利令智昬
- 利令智昏成语正音:
- 昏,不能读作“yūn”。
- 利令智昏感情色彩:
- 贬义成语
- 利令智昏成语结构:
- 主谓式成语
- 利令智昏常用程度:
- 常用成语
- 利令智昏类似成语:
【利令志惛】: 因贪图私利而失去理智,把什么都忘了。同“利令智昏”。
【利令智惛】: 利:利益,私利;令:使;智:理智。形容因贪图私利而失去理智
- 利令智昏成语接龙:
利令智昏→昏头打脑→脑满肠肥→肥猪拱门→门可张罗→罗雀掘鼠→鼠偷狗盗→盗亦有道→道貌凛然→然糠照薪→薪尽火传→传为美谈→谈玄说妙→妙语解烦→烦言碎辞→辞巧理拙→拙贝罗香→香火不绝→绝长续短→短中取长→长辔远驭→驭凤骖鹤→鹤处鸡群→群策群力→力均势敌→敌众我寡→寡鹄孤鸾→鸾孤凤寡→寡凫单鹄→鹄峙鸾停→停辛伫苦→苦口婆心→心慈手软→软语温言→言约旨远→远至迩安→安如太山→山公倒载→载驰载驱→驱霆策电→电光石火→火烛银花→花街柳市→市无二价→价等连城→城门鱼殃
利令智昏成语相关问题
以上详细介绍了利令智昏成语是什么意思解释、利令智昏读音拼音怎么写,利令智昏近义词、利令智昏反义词、利令智昏成语用法等等。
本文由华胄成语词典网站发布,版权属于原作者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chengyudacidian.cn/p/lilingzhihun1.html